统合资源 多元发力 为未来筑基 ——职业启蒙教育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5日

一、案例背景

《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职业启蒙教育以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思维为起点,通过对职业基础知识、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参与与体验,引发学生对职业的思考,让学生看到更远的未来。职业启蒙教育,不仅能够引导中小学生体验、理解职业及职业教育,更能为培养未来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铺垫基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既是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期盼,更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2022年新修订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奠定了法律基础。然而,现实不容乐观。目前中小学校开设的劳技课、手工课等,由于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没有清晰的规划设计,学生受到的职业启蒙教育是片段的、零碎的。职业学校作为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核心主体,融合专业特色推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基础教育开放、引导中小学生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助力素质教育实施、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能力,积极探索职业启蒙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高质量职业启蒙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二、主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推动职普深度融通,通过自制《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现状问卷调查表》,对周边中小学教师、家长及学生开展访谈与问卷调研,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亟需解决当前职业启蒙教育中的主要问题为:

(一)中小学校职业启蒙教育资源匮乏,缺乏较为系统和多样的职业接触,课程设置碎片化,职业学校未发挥职业教育的独特优势和多元价值引领的问题。

(二)家校社企合作育人不充分,家长们鲜少具备职业启蒙教育理论、对学生职业目标定位不清晰,企业参与不足的问题。

(三)中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自身使命感,未能构建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问题。

图片4_副本.png

《中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现状问卷调查表》

三、实施策略

(一)多环节联动,多元开发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搭建职业学校与普通教育融合平台

1.以专业为依托,创建技艺技能创新平台。学校以“教-学-做-创”为主线,紧密结合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建设智能化理实一体教学“工法楼”实训基地,设有融“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实验室”“智慧模型创客空间”“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中心”为一体的创新服务中心;开发趣味课堂,创新打造“乐向美好生活”云课堂,逐步形成品牌和特色。2023年,学校有3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和1处省级技艺技能创新平台通过验收,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经验,搭建学生多元化成长的立交桥。

图片5.png

建筑智能化创新服务中心

2. 以课程为载体,设置可供不同学段学生自由选择的个性化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学校发挥专业特色以及设施设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设拓展训练、专业认知、兴趣社团等极具职教特色的职业体验课程,在内容设置上体现顺序性、连续性、进阶性。拓展训练是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型教育活动,由学校多名经验丰富的教师组织打造22门“课程育人示范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认知主要是围绕专业,采取“班·学·团”一体化模式,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专业解读,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的了解,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明确职业定位,树立积极的人生目标。打造“七色光”社团联盟,开设实用技能类、休闲娱乐类、动漫艺术类等类型的兴趣社团,开展公益培训课、变废为宝时装秀、摄影艺术展、阳光艺术节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目前社团数量已达21个。

图片6.png

育人示范课程

图片7_副本.png

“七色光”社团联盟活动

3. 以学校为阵地,建立健全职业启蒙教育制度,进一步提升职业启蒙教育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建立教师能力提升培养制度。组织教师学习职业启蒙教育相关政策;实施“青蓝工程”,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作为研修的重要课题,由党委书记、校长蔡沐禅主持的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教体系新模式理论实践研究课题《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研究》成功立项,探索出了“学校自建、校企共建、校际共享、区域开放”的建设模式与路径。建立“悦”己成长、“越”己腾飞星级评价体系。在“班·学·团”一体化管理模式基础上,融合“爱·恒·精·新”校训,将学生成长记录卡按三年轨迹、四项内容、五星评价进行设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进步、技能提升和创新创业4个方面进行持续跟踪、反馈,发现问题,调整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差异发展。

图片8_副本.png

课题《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研究》成功立项

图片9_副本.png

“悦”己成长、“越”己腾飞星级评价体系

(二)多方向聚力,健全完善五育融合育人体系,实现一体化育人跃升

1.充分利用资源,拓展活动阵地,打造校内校外结合的全方位教育平台。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主要体现在职业发展的持续性。单纯依靠职业学校与中小学间的互动,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职业参与感。学校加强研究,开发区域特色校本课程,打造研学基地、思政教育长廊、烟钟百年博物馆,建设“社会课堂”、校外实训基地,拓展活动阵地,搭建多元职业启蒙教育平台。

图片10_副本.png

特色校本课程、研学基地、思政教育长廊

2.健全“政府、学校、家庭、行业企业和社会”五体联动协同育人机制。借助重要节点设计主题活动,开展“清明来踏青”“品味端午·与爱同行”“六一同欢乐”主题活动;开展“我为学校添一景”劳动实践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装扮校园“井盖”变“景盖”;开展假期劳动实践、“青春社区志愿者行动”;开启劳动话“我知”主题班会、劳动看“我行”社区志愿活动、劳动引“我思”技能大比武等形式多样的家校社企协同活动,推动学科教师、职业启蒙导师、家长和企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整合,形成内外联动、齐抓共管的职业启蒙教育新格局。

图片11_副本.png

“我为学校添一景”、劳动看“我行”社区志愿活动

(三)多维度发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1.以素养培育为立足点,促进劳动教育机制创新。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为“人”字雁阵支撑、劳动实践“一”以贯之的三位一体“大思政”育人体系。学校建有“益亩花田”劳动教育感恩园,以校本课程《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读本》为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以劳动教育机制的创新焕发学生的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涵养吃苦耐劳精神。

图片12_副本.png

“益亩花田”劳动教育感恩园

2.以职业体验为切入点,促进育人方式转变。学校世赛基地开设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石膏翻模DIY体验区、建有“传统文化研学基地”——非遗工坊,组织开展“结绳技艺”“石膏翻模”“玉石雕刻”“传拓之美”“指尖上的泥土艺术”等非遗项目体验活动,以育人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在心理上和思想上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3.以职业规划为落脚点,推动生涯规划理念落实。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促就业暖心活动、“岁末年初·职定未来”双选会等,助力学生充电赋能,明确就业方向,将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图片19.png

石膏翻模DIY体验、非遗项目体验

1749996673550176.png

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四、实施成效

(一)促进普教与职教有机融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以世赛基地为依托,创新设立“世赛班”,实现立德育人与实训强技双轮驱动,培养学生德技并修。选手自建的校名墙、迎客松、展宏图,展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2023年学校承办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四个赛项,取得5金3银3优胜的佳绩,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1银4优胜。

学校拥有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与中小学校沟通设计、开展的“我的小小职业梦”“各行各业真奇妙”“致敬光荣与梦想”职业研学活动,打造线上学习资源——“乐向美好生活”云课堂,让学生从小接触各种职业、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与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形成协同、融通态势,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15_副本.png

学生自建校名墙、迎客松

图片16_副本.png

线上学习资源——“乐向美好生活”云课堂

(二)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树立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学校开展“梦想家”研学课程,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近距离沉浸式体验社区工作,拓展认知视野。依托研学基地,走进社区开展“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公益讲座,走进辖区开展“文化助老·智慧助老”技术服务;依托“心育空间”心理咨询室开展“与阳光作伴·为心灵导航”社区服务专题等培训。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责任感,在职业体验的乐园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梦想。

图片17_副本.png

“心育空间”心理咨询、社区服务

(三)注重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体验教育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注重价值引领,开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依托“思政之光·闪耀世赛”思政教育基地、非遗工坊研学基地,开展榜样示范、走近劳模等活动,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感、自身使命感,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图片18.png

开设劳动教育、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

五、总结感悟

职业启蒙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过程,学校将持续加强职业教育与各学段普通教育渗透融通,深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为每一个孩子种下“职业理想”的种子,指引更开阔的人生路。

(一)启蒙教育课融入学科课程,形成课程育人协同效应

突出专业特色,搭建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小学校融合平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与基础课程相融合;挖掘网络资源职业内涵,打造“乐向美好生活”云课堂139节。

(二)主题活动与职业发展建设融为一体,聚合实践育人效能

深化与区域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合作,形成家校社企命运共同体。2023年通过送课进校及校内体验等模式,参与职业体验的中小学生2367人次,开展服务3586人次。

(三)将职业启蒙教育理念融入思政基地建设,激活育人“大”课堂

学校以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抹灰与隔墙系统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为平台,面向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瞄准职业教育发展前沿,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工位数达到1314个。

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新使命、新担当,学校作为国家级新时代体育美育基地校、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省大中专院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集体、烟台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秉持“爱·恒·精·新”的育人理念,“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定位,继续融合专业特色,积极探索职业启蒙教育教学模式,为普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科学、有效的职业启蒙教育平台,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