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4日

《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是由日本著名教育学家佐藤学所著,李季湄翻译,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11月出版。本书汇集了佐藤学教授20多年在日本和美国近万间教室实践观察研究的经验总结,通过丰富的教育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现代教育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本书不仅适合中小学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者阅读,也适合所有关心中国教育改革的人士参考。

一、背景与作者简介

佐藤学,1951年出生于日本,教育学博士,现任日本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是日本教育学界的权威之一。他长期从事课程论、教学论和教师教育等领域的研究,是一位“付诸行动的研究者”。佐藤学教授通过走访日本各地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与一线教师合作,推动课堂和学校的改革,倡导创建“学习共同体”。

20世纪50年代,日本迎来了“婴儿潮”,学生人数剧增,六三三学制成熟,高考压力巨大,传统的教授模式成为主流。父母逐渐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剧了考试竞争的激烈化,导致学生在巨大压力下出现“教育病理性”问题,如逃学、校园暴力、欺辱和高中退学等。同时,中央集权的控制下,学校形成了划一性与效率化两个特征。到了80年代,“婴儿骤减”现象出现,学生人数逐渐减少,教育部门采取“宽松教育”,强调把“兴趣、动机、态度”置于优先地位。然而,“宽松教育”导致基础知识的匮乏和知识体系的缺失,让学生难以“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最终走向失败。在此背景下,佐藤学独特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二、主要思想

本书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破除“主体性”神话的对话学习论

佐藤学指出,目前各教室存在“主体性”神话,即将“主体性”极端化。一种极端是割裂学生与“教师”、“教材”、“学习环境”的互动,仅仅集中在“学生”要素上将学习理想化;另一种极端是把学生当作教学中被操作的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种矛盾交织,导致教师完全操控课堂,但又呈现出看似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假象”。

佐藤学认为,学习是以对话、交往为主要特点的意义与人际关系的重建,是一种被动式的能动性活动,是一种对话性的实践活动。倾听是学生“被动能动性”的体现,以对话推动改革,通过和学生、教师、家长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学习是在教师“量体裁衣”的支持下,学生在“交响乐团”的互动交往中获得成长的动态过程。创造“润泽的教室”,应对是药引,倾听是良剂。教师以应对姿态倾听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用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对学生的信任和倾听,创造出一种轻松信赖的关系。

2. 关注学校内部改革的互动关系论

佐藤学访问了1000多所学校,7000多间教室,发现了教师不敢开放自己的课堂,学科教学壁垒森严,教科研活动在低层次徘徊等问题。改革需要从学校内部做起,展开校内教研活动。

第一步是公开课,让其作为教育专家共同构建促进相互学习的“合作同事关系”。第二步是校内教研,一是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态度作为中心,建立互动关系。教师营造平和的气息,学生自然平静地发声。二是创建倾听的教室,倾听不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行为,也是教师的第一步。三是明确课题的教学研究,教师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教学研究才能提高其创造性。

实现校内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建立教师公开授课、校内研究的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质量,以授课和教研为中心重新架构学校内部组织和机构;第三年固定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同时请校外人员对公开课进行评议,推动教学迈上新台阶。内部改革需要外部的支持,家长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与教师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学生在教师、家长等帮助下,通过对话、交流、学习资源共享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组成成员成长的学习团体。

3. “学习‘学习’方法”的综合学习论

佐藤学认为,课程是在教室里慢慢创造出来的学习的经验,创造课程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创造课程以学习经验的实践为中心,进行学习经验的设计、反思与评价。其核心课题是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兴趣作为主题探究资源和素材,让学生在探究、交流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他提出“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即学习是通过认知、交往和自我内在实践三种对话实践完成的。传统课程是“阶梯型”,整齐划一的教学能够传授大量知识技能,但使学习经验变得狭隘。新型“登山型”课程以三种对话为单元,以“活动、合作、反思”组织学习,以“主题、探求、表现”设计课程,不仅重视结论,更加强调过程,既有知识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读书感悟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我感触颇多,收获满满。以下是我从读完本书的所思所想、书中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中的体现以及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三个方面来分享的读书感悟。

1. 读书感悟

首先,我深深被书中倡导的“静悄悄的革命”所触动。这场革命并非那种疾风骤雨式的、立竿见影的变革,而是一种深入教育现场,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个个体差异,潜移默化地改变教育生态的过程。这种观念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改革应当是从细微处做起,从课堂互动的点滴中去实现。

其次,佐藤学先生强调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教师应当从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与协作者,通过创建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课堂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成长的空间。这一观点对于我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再者,我也对书中提到的“润泽的教室”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室环境不是冰冷的知识殿堂,而是充满温暖、尊重与包容的学习空间,每个人都能在此自由表达、积极探索,形成深厚的内在学习动力。

总结来说,《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不仅揭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实践路径。它启示我们,在追求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营造和谐、开放、共生的教育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进步。

2. 书中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的许多教育理念与我国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精神高度契合。

(1)互动式学习:书中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理念,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学习,构建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这一点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相吻合,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2)润泽的教育环境:《静悄悄的革命》描绘的理想教育场景是一个充满尊重与接纳的“润泽的教室”。新课程标准同样重视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3)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书中提倡的深度学习、持续反思等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也对应着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促进其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静悄悄的革命》中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二者都在积极推动教育转型,向着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方向迈进。

3. 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撰写,书中提出了对新时代教师角色转变及能力提升的深刻见解。以下是《静悄悄的革命》对新时代教师的一些要求:

(1)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师需要具备敏锐洞察每个学生独特性的眼光,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个性化的教育,充分发掘并支持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个性化发展。

(2)创建学习共同体:新时代的教师不再只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需要成为引导和组织学生共同学习的领导者,构建一个能让所有成员都能积极参与、相互倾听、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

(3)开放与合作的教研态度: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到教研活动中,开放自己的课堂供其他教师参观和讨论,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形成协同创新的教学文化。

(4)民主化与对话式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运用对话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持续的专业发展与自我革新:新时代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开展终身学习,通过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上的自我更新和持续进步。

(6)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创新:面对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同时也要警惕技术对教育本质的影响,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

四、总结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不仅揭示了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一种以倾听和对话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理念。佐藤学教授通过走访日本和美国近万间教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总结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需要从课堂做起,从细微处做起。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行动的研究者”,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温暖、尊重与包容的学习环境。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反思和革新自己的教育实践,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心去做教育,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用心去创造美好的教育环境,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