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以行为要,以思为领:爱国主义教育“要领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一、案例背景及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以法治手段保证和推动现代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切实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学校深耕为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沃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重点。

围绕“如何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这一问题,本案例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资源,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与“行”,通过实施“要领工程”,探索构建有机互动、协调共融的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

二、工作思路及举措

(一)以思为领,结合校史,打造爱国思想的筑基石

武汉科技大学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办学已有126年历史。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师生投身辛亥革命,赵师梅校友等亲手制作“铁血十八星旗”;学校师生参加“五四”运动,许白昊校友舍生取义、勇赴国难;抗战时期学校颠沛流离,西迁重庆彭水、湖北宣恩等地,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追求真理、传承办学薪火;在新中国钢铁事业起步振兴时期,学校创办本科,成为国家冶金业行业重点院校……丰富的校史资源和文化底蕴,为学生了解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洗礼奠定了基础。通过挖掘校史中学校师生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艰苦奋斗的史实,结合开展新生入学校史教育、团支部走进校史馆、和国旗合影、我眼中的武科大故事等活动,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筑牢思想基础。邀请知名校友、教授讲述校史故事,体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提高了学生知校荣校的身份认同,使学生树立起从历史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动力。

(二)以行为要,脚踏实地,构建爱国教育的实践场

依托“第一课堂”的教学环节,明确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立体性”的一个中心。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各种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冲击。圆无中心不圆,事不中心不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明确“为什么”。

积极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融入“第一课堂”教学,通过开展课程思政相关课题研究、组织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在教学竞赛中设置课程思政专项等方式,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各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党员骨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听取专题教育报告等形式,扎实做好“教师思政”,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教师站稳讲台,“理直气壮”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工作,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环节,加强对思政教师的管理与培养,发挥“第一课堂”的思想育人作用,为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立好旗帜、指明航向。

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搭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立体性”的三个平台。“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得力助手和有效补充,是高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无字书”。为了引导青年学生读好这本“无字书”,学校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搭建了“骨干培养+特色活动+校外基地”三大实践平台,多方位覆盖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浸润式”环境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骨干培养平台: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二级团校”“学生干部成长训练营”等学生骨干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为基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重点地位,提高学生骨干的培养质量。引导大学生骨干坚定信仰、恪守信念、保持初心,通过学生骨干发挥“领头雁”效应,辐射带动身边同学,持续发光发热,从而夯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组织基础。

“爱国+”特色学生活动平台: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团日活动、主题团会、班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通过组织清明祭英烈、端午龙舟赛、“五月的花海”合唱比赛、沁湖诗会、“九一八”入校宣誓及升旗仪式等特色活动,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营造浓厚的校园爱国主义文化氛围。

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平台:依托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寒假返乡调研活动,每年分层次、有组织的带领和引导学生到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爱国实践教育活动,瞻仰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报告,重温入党入团誓词,接受思想洗礼,传承红色基因。

(三)思行结合,同心同力,建造爱国梦想的圆梦台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喊喊口号、走走过场,要让大学生将热爱国家、报效国家的梦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要将学生的拳拳爱国之情融入到自身成长发展的进程中来,努力建造圆梦台,让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转化为行动,成为学生终生事业中的一抹亮色。为此学校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一是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大学生应征入伍,到军队奉献青春。征兵工作是基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学使命,也是检验爱国主义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自爱国主义教育“要领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征兵工作成效越发显著,分校区每年举办多场宣讲会和多场答疑会,邀请区人武部领导和学校负责征兵工作的老师、退役大学生为同学们宣讲政策和军营生活体验。组建退役大学生工作站和志愿服务队,将在军营养成的良好纪律作风以及精神素养带到校园的学习生活中。

二是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去,到急需岗位上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毕业生在择业的过程中,都会去选择工资水平高、工作环境好、上升速度快的公司及岗位,中西部边远地区的用人单位以及艰苦险重岗位招不到人的情况时常发生。学校积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生的职业规划及终身发展中,通过塑造正确的职业规划价值观、开展政策宣讲、组织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方式,结合学生专业方向、发展前景、就业形势,更加科学的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指导,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引导学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和岗位上去建功立业。

三、经验启示

(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国家是由具体的社会形态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构成的实体,爱国不是抽象单一的概念。这要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五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思政教育融合、贯通,一体化开展。自1983年开始,武汉科技大学以红安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5月组织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红安行”,沉浸式地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至今已坚持40余年,通过“看听学讲做”上好入党必修课,就是践行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生动实践。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

爱国情怀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经历从具体形态到抽象形态,从认知到情感和行为认同的过程。高等学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切忌“喊喊口号”“搭搭台子”“走走过场”,正如今年首部思政课教师题材的电影故事片《我要当老师》首映式上翁铁慧副部长所指出,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以信仰传递信仰,以理论弘扬理论,以情感激发情感,以人格完善人格,把理论升华内化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价值观。

(三)发挥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领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青年成长成才的鲜明底色和价值指向,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学校“三全育人”的总体规划中,高位布局,坚持将爱国主义教育摆在学生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要领位置,进一步结合大学生思想的新动态、新变化,探索新时代大学爱国主义教育新机制,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系和内容,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参与度,让学校成为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片沃土。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