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关于专业分流的若干建议

各位同学:

近期,你们将面临大学里第一次较为重要的选择——专业分流。大家似乎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思考”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对于天生就具有想象力的人类物种来说,尚未经历过的时空在赋予我们憧憬和希望之时,也给我们平添了几分不安与彷徨。在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得出所谓的“好与坏”“前途光明和一片渺茫”等等结论。然而,由于诸如个人经验和理性思考能力、他人的片面观点等各种因素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我们现在所作出的判断往往需要进一步的推敲和深思。在此,我想谈谈下面三个问题。

一、“专业”与“专业的人”

部分同学可能存在这样一种心理:似乎选择了某个心仪的专业就意味着前途一片光明;没选到所谓“好”的专业就意味着前途暗淡、一片灰暗。这种想法实际上过于简单了,没有认清事情的本质,因为这忽略了“开始”和“结果”之间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中间过程”。

无数的案例证明,选择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是选择直接决定结果,而是中间过程决定了最终的结果。换句话说,选择某个专业只意味着你将成为这个专业的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本科生(全国有数以十万甚至百万的相同专业的学生),所以这并不意味着你就是这个专业的“专业的人”,只有专业素养和能力才是真正决定个人能否找到好工作或完成继续升学任务的关键因素。因此,即使选到了心仪的专业,请不要过于兴奋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这真的不意味着什么,只有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上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最终方可有机会真正实现自己的就业或升学目标。同样,即使因为上学期绩点不高,没能选到所谓的“好”的专业,请不要过于低落(但也要认真反思一下没考好的原因是什么,是还没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还是因为不够努力,亦或是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的意义、价值及未来的前进方向),你们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完全可以在分流后的专业中努力学习。当你真的十分认真地投入时,你会发现这个专业有着它所独有的美和价值,甚至你会慢慢地爱上它。当你真的爱上它并愿意为它不断努力时,这个专业同样会给你带来很好的就业选择或升学方案,因为那时你已是这个专业的“专业的人”。甚至退一步说,如果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你实在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那么你还可以跨专业考研或通过大学期间的课后自学和实践积累来丰富你的简历,这同样可以在几年后实现你对理想专业的追求,进而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好专业”与“坏专业”

如果有人问我:“你觉得什么专业最好?”我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教育学(Pedagogy)”。沉默片刻后,或许会在后面加上一个“哲学(Philosophy)”。同样,当你问别人同样的问题时,他们也会告诉你许多不同的答案,诸如: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等等。那么,为什么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的经历。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验背景,对我个人而言,已经在师范院校熏陶了七年,在学富五车、品德高尚的老师们的指导下和诸多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深邃思想的感染下,虽然我在这个专业领域仍然是个“小学生”,但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专业,甚至它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说,这个专业已经是我个人的信仰和灵魂寄居的地方,是能够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活(此处的“活”指有意义和价值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关键基础要素。那么有同学可能会问:“因为你已经经历过了,所以你才有所感悟,但我们都还没有经历这些,如何能对专业进行判断呢?”

这个问题其实已经触及到了我们从小到大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沦为了考试的工具(这里并不是说考试成绩不重要,相反,考试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能够说明很多问题。这里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在热爱和兴趣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学习来达到同样的成绩优秀的结果),而丧失了人类原本应具有的对知识、对未知的纯粹兴趣和热爱,甚至很多同学从未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精神世界所存在的高级的快乐和享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我们也或多或少是应试教育的“获利者”,因为它也给了我们通过选拔进入大学校园的机会,起码让我们在高考中取得了对另外一部分分数不如我们的人的“暂时性的胜利”。但是,我们读大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完整的、独立的人。如果找到了真正热爱的领域,并为之不断的奋斗和努力,那么不管选择哪个专业,结果一定不会差。当然,热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即使现在没有找到也没关系,在后面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试着去体会和寻找。

刚才一不小心扯了一些题外话。言归正传,我其实跟你们一样,回忆起11年前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我甚至对教育学专业一无所知,当时只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名字相对师范类其他专业(如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等)来说较为神秘和特别,所以才把它放在了第一志愿,并最终被录取。但当大一开学的时候,我才知道,因为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好,之前被学校停止招生了整整10年,我们那一届是学校恢复教育学本科招生的第二年。那时,我和我的同学们对未来的迷茫程度远远高于现在的你们。但是,当时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并没有放弃自己,没有放弃当下,因为放弃了现在和当下就等于放弃了未来,大家还是非常认真的在学习和探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同学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通过考研和保研等途径,继续攻读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有的同学选择了跨专业考研,有的同学选择了出国深造,有的同学也凭借自己课后努力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并积累的大量实习、实践经验,成功找到了跟自己喜欢的专业相对口的工作。现在大家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如武大、暨大等)、中小学(深圳、珠海、杭州等)、大型企业(苹果公司、小米公司等)和政府单位(教育局等)中工作。

所以,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实际上没有绝对“好”与“坏”的专业,只是有的专业更偏向于实践性的应用,有的更偏向于理论和科学研究。唯有努力学习和奋斗,才能真正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和成果,唯有凭借着这些真正的本领,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不断前进。

三、“相对合适”与“相对不合适”

 有同学可能会问:“既然专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选择一个呢?”答案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虽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但还是存在着“相对适合”与“相对不适合”的问题(注意,我这里并没有用“绝对适合”和“绝对不适合”,从理论上说,对于本科层次的学习程度而言,基本上不会出现完全不适合哪个专业的情况,大部分学生还是给自己找了一些理由而已)。其实,我们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进行选择,诸如性格、家庭、未来大致的发展方向等等,同时还要通过多渠道进行信息收集,例如,可以通过老师、家长、同学、学长学姐、网络(可以在知乎等网站上找一些质量较高的帖子看看)等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进行信息的筛选和比较。很多信息实际上是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他人给的建议是否有效,要经过多种方式进行佐证和核实。当掌握了大量的信息之后,要多问问自己,自己本质上最倾向于哪一个专业,并最终给出一个能让自己内心相对宁静的答案。即使没有能够如愿,也没有关系,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选择只是一个开始,并没有决定性的意义,真正能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后面的学习过程,是我们是否真正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不管是现在就有的还是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因为热爱,我们才会具有激情,我们才能活得更像一个真正的人。”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