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管理与服务,提升学校育人质量、服务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和谐稳定的不可或缺的队伍之一。如何将学生干部队伍科学谋划与辅导员立德树人工作衔接统一,如何突破传统思维,如何创新性地与现实社会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相融合,如何将辅导员培养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定位与科学化培养、提升及强化学生干部队伍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相结合,成为辅导员不断实践与创新的现实问题。
一、模块化梯次性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模式的提出
模块化梯次性育人借助编程模块的理论创新而提出。模块化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系统的单元结构,目的是通过不同环境、不同育人对象、不同特点与背景,实施模块化与动态化运行管理模式。模块化可以用来分割、组织或重新组合,各个模块建立有先有后,可结合高校不同专业学生群体、不同学生组织机构等设立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就是一个可控单元并能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作为辅导员,将所有管理模块按体系化组装优化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时,这个完整的系统也就构成了一个体系化的模块运行机制,从而发挥不同高校不同阶段的协作育人功能,同时将辅导员队伍与学生干部队伍这两支队伍转换成双轮驱动,从而助推体育院校服务育人向高质量发展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可结合模块化的不同功能对每个模块进行独立的工作运行模式,每一个模块“以岗置人、按岗育人、按绩分层”,梯次性地将学生干部队伍分类分梯次培养。梯次性的模式设计在服务与成长的过程中是动态性的,管理过程按日常性、阶段性及特殊性的综合考核构建起“随进随出、随上随下、可控可调、可增可减”的优化育人模式。
二、模块化梯次性学生干部队伍培养的三维向度
(一)多元设置模块化的实践组织架构
模块化与梯次性育人是全过程育人体系,融合学校人才定位、育人理念、专业特色与优势、大学四阶段育人等因素,是考量其整体性、动态性、可持续性的运行过程。其中,辅导员是模块化与梯次性育人的引导者、管控者,也是结合不同培养群体创新的实施者,对辅导员全面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契合社会人才素养的要求至关重要。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教育、管理与服务育人的整体性、层次性与梯次性规划;同时,强化学生干部队伍素养的提升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步,将选取社会性人才的因子融汇进学生干部队伍培养全过程中,让学生干部队伍在学校实践锻炼过程中去体验感悟未来人才的竞争态势。
(二)按资质与潜力分流、梯次分层
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是一个波浪式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辅导员在育人过程中,应将模块化与梯次性育人平台构建,纳入整体性设计全过程之中,在具体模块化梯次性育人中结合经验性、调查性、座谈式、竞选式、试用式、确定式、动态式与调整式等综合模式实施。同时,结合每个模块育人功能的层次性、类别性与影响性,将学生干部按照优势与特点、潜力与目标设岗置人,在初步构建起模块化组织体系后结合实际需要,将最大化的功能发挥与干部队伍人才目标定位作为系列性专题培训,让学生干部在不同模块化的运行流程中,在辅导员指导与运行环境营造及打牢基础上,展开模块化的、梯次性的、协同性的、多向性的管理服务运行效应。这个过程是动态性的推动,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创新管理的素养,逐步让其学会自我科学管理思维定式转变,进而经过周期运行与综合素养的成长后转变为独立负责模块化运行的能力。最后,根据不同模块的运行情况,科学判断、综合分析、梯次分流,确立学生干部队伍纵向的梯次性发展与横向的维度拓展双路径。
(三)建立动态性管理运行机制
1.传统性与创新性发展平台融合
辅导员服务立德树人要打破传统思维视域,不要将曾经自身成长的老路子生搬硬套到新时代学生干部队伍群体上,要将传统性的好方法、好载体、好经验结合新时代现实性的社会发展,融合性地、创新性地建构在载体与平台之中,构建起适合不同群体的成长实践育人体系。在创建发展平台中,结合现实环境对人才的要求,将国家的用人观体现到引导与管理学生干部队伍中,将大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学习融入校内与校外的综合素养锻炼中,让学生干部队伍从校园与社会发展双向互通的平台中学会融会贯通,让学生的思维学会转变、转移与互通,助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2.有为有位与动态调、换、停融合
模块化与梯次性育人体系最大的特点与优势就是动态可控性育人。在日常管理与引导中,我不断灌输有为有位,有位如何守位,如何进位,如何换位,如何补位,进而实现人人有位。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导控模块化育人运行节奏与方向,让学生干部队伍在充分发挥自我潜力的同时都有各自的职责、义务与价值实现。同时,必须注重阶段优化,将“能者上庸者下,无为者调与换,有失者停”的动态运行思想灌输到学生干部队伍脑海中,“调、换、停”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干部队伍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如何面对选择与决定,为未来步入社会奠定适者生存的竞争思维定式。
3.过程育人与发散思维融合到成长阶段
辅导员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场合不断传递与渗透动态管理学生干部队伍的思想,让不适应学生干部的同学随时自信地阳光地走出这个群体,去找寻属于自己潜力与兴趣的新平台,同时为学生干部队伍培养的持续性加以惯性激励与管理,最大能动地激发学生干部在提升与服务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贡献力量并成长发展自我。
4.奖罚分明与社会竞争现实融合
学校对大学生而言是暂时的栖息地,最终还要为人生不同的目标定位不断去攀登,去面对机会与竞争、面对成功与失败、面对现实与社会的重重挑战。作为辅导员,在模块化梯次性育人中,将日常中的奖励与对应责任融入其中,将社会竞争的现实移植到学生干部队伍塑造中,将校内外思维融合起来共同促其综合成长。
5.动静态考核融合
在学生干部队伍培养中,应采取动态与静态结合式考核,既要注重日常的成长表现、业绩,也要兼顾特殊时期、重大活动及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并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营造一个良性的持续的生态性学生干部队伍培养环境。
三、模块化梯次性学生干部队伍培养模式的启示
(一)培根铸魂是根本
辅导员应将服务立什么德,育什么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将培育精英式干部思维作为主线,将成长所需的营养作为助推剂,同时不能忽视根本性的“德与才的关系”,将学校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有机契合,将校内外主客体因素、标准、环境予以整合考量,共同驱动学生从此岸导向美好的彼岸。
(二)契合社会用人趋向
高校辅导员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同时也要与时代社会同频共振,尤其在日常的实践中,辅导员要学会平衡,学会动态修正,要将社会大环境与学校微环境,通过中介环境连接起来,形成协同体育人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三)内外融合不断优化
在筑强学生干部队伍内在理论素养、管理素养,修炼好内在的人文素养基础上,要搭建校内外实践服务平台,借助优势资源助推学生干部队伍双向或多向成长,在实践过程中将所学所悟运用到具体过程中。同时辅导员要结合模块化梯次性育人过程找准切入点、发光点与成长点,助推学生干部队伍不断向好发展。
(四)双轮驱动效应助推发展
辅导员与学生干部队伍作为两个互融互通互学的主体,是育人的双轮驱动。在育人过程中要发挥好辅导员的外在驱动力和学生干部内在驱动力的合力效应。通过分层次、分阶段的培训和实践,逐步提升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高质量育人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辅导员与学生干部在“三全育人”过程中要紧密合作,不断探索新的育人方法和路径,推动体育院校服务育人模式不断创新创优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