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述分析
刚上大学的小A(化名),在开学之初提交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申请,在申报材料中对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过度”修饰,经班主任、辅导员等老师了解相关情况后,通过了小A同学“生源地助学贷款”申请,且帮助该同学成功获得了学校的“爱心礼包”。在开学后的一周,小A同学找到班主任说明她自身家庭的情况及对申请材料造假的行为,她觉得自己的家庭并不是特别困难,同时也想把接收的礼包退回去。此外,小A本人很担心这件事情被同学知道后对其产生不良影响,长期处于一种焦虑、煎熬的精神状态。
二、案例解决方案
1.用心倾听、追根溯源、剖析原因
结合班主任反馈、辅导员日常观察等发现小A的异常情况后,辅导员及时找到小A了解缘由,谈话初期主要以倾听为主。在谈话中得知,小A觉得自己是大学生了,也是一个成年人,正在读书的兄弟姐妹有好几个,于是便想减轻父母的压力,通过贷款的形式来缴纳学费,但又担心真实反映自身家庭经济情况后,学校不予通过她的申请,所以有针对性地对其家庭情况进行了“过度”修饰,以便 “助学贷款”更顺利通过。只是,小A同学没有想到自己还能拿“爱心礼包”,所以她心里既感到愧疚,又感到不安。
2.肯定行为、用心赞赏、谈话保密
在与小A同学进行谈话时,辅导员留意到小A同学情绪低下,脸上还挂着黑眼圈,相信也是连续几天因为内心不安睡不着造成的,此外小A还有些许紧张,呈现出担忧的神情。这种紧张与担忧,推测是来自于对事态后续发展的未知,如不知辅导员老师是否会狠狠批评自己,是否会将此事公布于班级、学院甚至学校……若真如此,此事或将成为自己大学生涯的污点。对此,辅导员首先微笑地面对小A同学,先是问了小A同学近期的学习、生活情况,随后对小A同学主动来找辅导员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值得表扬的是小A同学能如此坦诚,说出自己 “不诚实”的情况。辅导员说到,之所以那么欣赏小A同学,是因为小A同学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主动来找班主任、辅导员说明。此外,辅导员表示无论是在读书期间,还是在工作期间,见过不少的同学,明明自身家庭不困难,然而为了钱,却不惜造假家庭困难证明,以换取学院、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补贴;有的同学为了荣誉,在明知自身不符合申请优秀奖学金和困难生条件的前提下,选择伪造材料来申请困难生的认定,继而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
3.宣传政策、教育批评、启发思考
肯定了小A同学的坦诚行为后,辅导员对其进行了教育。先是对小A同学解读了广东省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让小A同学知道该政策的贷款对象是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一位大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即,辅导员表示,小A同学的坦诚认错行为是值得肯定的,但她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及领悟是不到位的,遇到疑惑的地方没有及时向学院、学校相关资助政策工作人员进行询问,这是需要批评的。此外,辅导员告知小A广东省在高校本专科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社会资助和“绿色通道”制度等多形式、多渠道的资助政策体系[1]。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及空余时间进行勤工助学,既能减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也能满足自身的生活费需求,进而真正减轻父母经济上的压力。
4.消除恐惧、因势引导、传播能量
针对小A同学提出的退回“爱心礼包”请求,辅导员在了解其生活情况后,发现小A同学家中欠款情况属实,家中的确是较多兄弟姐妹在读书,家庭经济压力大。学院困难生认定小组经综合考虑和比较他人申请材料后,确定小A同学领取“爱心礼包”是合情合理的。辅导员随后表示,希望小A同学不要有过大压力来接受这一“爱心礼包”,也希望小A同学不要辜负了学校对困难生的心意,好好学习,争取为班级、学院和学校争光。最后辅导员表示,希望小A同学能领会这份资助精神,从被帮助者转变为帮助者,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
三、经验与启示
1.严格把握好审核第一关
学生事务部及时召开学院相关人员资助工作专题会议,深入传达相关精神,安排部署评定工作,务必保证评审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在学生提交申请环节前,应对学生进行相关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运用典型案例,做到生动有趣地为学生普及广东省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内容,确保学生所提交的申报材料是客观、真实的,同时做好学生信息内容的保密工作[2]。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一律取消申报资格并作详细说明和相关教育工作;对申报材料不全、填报内容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学生,第一时间通知学生和有关部门进行情况核实。此外学校方面审查资料时,务必做到多层次反复交叉进行审核,如跨班级、跨年级、跨专业甚至跨学院审核,尽可能避免教师主观情绪倾向导致“不客观”评审情况出现,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真正的资助。
2.认真倾听,用心用情
每一个同学在提交申请材料时,或多或少都有本人主观因素的存在,当学生表现出“异常”情况或是想主动找辅导员聊天倾诉时,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要真正地深入剖析学生的内心,并做好思想教育和干预措施,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而是要多了解学生异常行为背后的缘由。而要了解学生背后的缘由,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倾听。倾听不是简单听取学生的抱怨、委屈,而是辅导员首先得用心倾听,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对其关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冷冰冰的你问我答,进而推动学生向你透露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要用“眼”倾听,要时刻留意谈心谈话时学生的神情、语言及动作变化,从而捕捉到关键信息,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有效行为的干预,确保谈话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再次要用“口”去说,在谈话时要恰当地运用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诱发学生主动提问、思考和探讨,同时要把握谈心谈话的节奏和方向。最后,辅导员应时刻围绕学生、关注学生和服务学生,采用热情、平等、尊重、诚恳和负责的态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家庭背景等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来谈心谈话。在多次的倾听、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建立与学生的师生间信任关系,帮助学生认清定位、遵守纪律、行之有理。
3.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零零后”学生更具有个性,特点更加鲜明,他们往往会更追求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更注重个性化价值取向、更加看重个人形象,更加不愿主动来接受政治思想教育,因此“零零后”大学生所呈现的情况也变得复杂多样[3]。总体而言,这就要求身处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们,在日常处理学生工作上,应保持一颗平和之心,想学生之所想、感学生之所感、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及解学生之所惑,真正地做到围绕学生、关注学生和服务好学生。同时在遇到问题后,辅导员切忌“一刀切”和胡乱给学生“扣帽子” “贴标签”,必须得承认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主动去尝试新鲜事物,允许他们不犯原则上的错误,同时也应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告知其承担“试错”的后果,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们,要坚持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和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疑惑,引导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庄丽,朱林.全员关注,全程沟通,全方位结合——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家庭经济困难生帮扶案例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2):29-30.
[2]蒋静.高校贫困生“四位一体”资助育人模式探究: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智库时代,2020,(08):180-181.
[3]花艳.高水平大学经济困难生的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05):65-71.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