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基本情况
张同学曾经是一个满怀激情与憧憬踏入大学校门的青年,他的心中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大一时,他加入了学生会,积极参与学生会的各项活动,渴望在学生工作中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大二时,他报名竞选学生会负责人一职,精心准备演讲稿,夜以继日地规划竞选策略,期待着能够脱颖而出。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竞选结果公布时,张同学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未出现在负责人名单上。这一刻,他的世界仿佛崩塌了,所有的努力与期待都化为了泡影。他开始质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在同学中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担任任何领导职务。这次竞选失败,成了他自我否定情绪的导火索,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
竞选失败的阴影很快蔓延到了他的学习生活中。原本成绩中等的他,开始感到学习变得异常艰难。他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失去了以往的兴趣。每当考试临近,他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与压力,担心自己无法取得好成绩,辜负了家人和老师的期望。然而,这种焦虑并没有激发他的学习动力,反而让他更加逃避学习,成绩也随之下滑。
面对如此困境,张同学的生活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他变得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意与人交流,甚至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恐惧。他害怕自己永远无法摆脱这种自我否定的状态,害怕自己会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二、案例分析
该案例反映的是学生工作受挫和学习困难引发自我否定心态的心理健康问题。
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学生的接触和班级同学的交流,判断该生出现了以学习为主、人际关系为辅的现实问题。主要集中在:个人角色转换不到位,适应性差,不能及时调整好心态,自暴自弃,导致厌学;个人主动学习意识淡薄,当自身面临困境时又难以接受,碍于面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三、组织实施过程
“自我否定型”学生的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者的爱心、耐心和智慧。只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用心给予帮助,才能使他们摆脱自我否定的困境。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做好学生思想工作
自从该学生竞选失败以来,我多次在办公室、宿舍,利用课余或休息时间陪学生谈心,真诚、耐心地与其沟通交流,倾听学生心声,分析现状,给予开导,告知学生不能对自己轻言放弃。做好学生引导者,变说教式管理为引导式管理,指导学生做好规划;拉近师生距离,使其在心理上接受辅导员的关怀和教育;认识个人问题,正视目前的不良状态,摆正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态度,鼓励引导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和精神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互帮互助,授之以渔,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上专门安排与张同学同寝室的两个同学与他结对子,加入班级一帮一学习小组中,给予他学习上的帮助。从借给他课堂笔记到带他一起自习、上课、共同讨论并耐心给他讲解学习上的疑问,帮他掌握学习方法;同时要求他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学期规划,通过任务的完成,让他重新审视自身,思索未来。通过这些操作性强的方法,帮助他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加强了他与同学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个人学习兴趣。
(三)家校联合,循循善诱,共同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在学生竞选失败后第一时间与家长建立了长期联系,通过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及时反馈并掌握了更多的学生情况。该生与家长平时交流较少,但家长对学生期望值较高,分别做好学生和家长工作,促进彼此理解;希望家长能对孩子少施压多关心,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不要一味批评和指责,帮他树立信心和增添勇气,让他尽早走出失败的阴霾。
(四)持续关注,挖掘长处,不断引导学生重塑自信
辅导员对学生的帮助是持续性的,通过长期观察,我发现该生做事细心、有担当意识,于是鼓励他参与班级管理工作;与同学一起交流,在生活中关心他,渐渐使该生主动融入集体之中;通过面对面交谈、微信、QQ、电话等方式,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告知他辅导员老师时刻在关注着他的成长进步,鼓励他定期主动地向辅导员汇报近期的个人表现。
四、工作成效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与坚持,张同学的状态有了明显的改善,他开始反思并转变自己,每天定时在图书馆学习,又找回了信心。一方面,他的学习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学习成绩逐渐回升,多门课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第二学期班级综测排名较第一学期进步12名,获得学业进步奖学金;另一方面,班级融入感增强,积极参与学院的各项活动和科创竞赛,并取得第十八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五、经验与启示
这一案例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学生教育工作,辅导员应仔细分析每位学生情况,用爱来温暖他们,用心去体贴、感化他们,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一)以“小温暖”抚慰“创伤”
每个班级都有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辅导员要对重点学生深入了解。对待每个学生,不能用同一种方法,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准备,给予充分尊重,合理制定计划。对于遇到挫折的学生,辅导员应及时加强思想引导,通过倾听、安慰、鼓励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重拾信心。当他们遇到问题产生自我否定情绪时,要尽快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给予精准化的帮扶,提升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出危机。
(二)以“小联动”实现“共筑”
当前形势下,学生的培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作用。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积极搭建老师、家长和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推进“三方联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同学帮助、老师管理和家长配合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帮助可以减少被帮助学生的抵触情绪,起到感动、温暖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更能在思想上触动学生进步。
(三)以“小细节”彰显“关怀”
辅导员作为学生最直接的心理健康守护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变化,灵活选取不同方式,做值得学生信赖的朋友和“心理医生”,妥善处理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要从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健康问题重点学生评估、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和保障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学生问题台账,实行反馈机制,防微杜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辅导员要注重发现问题学生的优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找到进步的方向,增强对学生的精神鼓励和人文关怀。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