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路径探析

摘  要:本文立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深入探讨如何将青海地域文化精神有机融入大学思政工作,以实现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文章首先对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独特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青海地域文化精神在凝聚民族共识、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思政工作的特点与目标,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融入路径与方法,旨在通过文化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青海地域文化精神;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是民族团结的根基,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更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发展、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在这一宏大背景下,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它在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培养新时代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抓手。

二、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内涵

青海地处祖国西部,是一片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广袤土地,拥有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文化。青海地域文化精神,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开放包容等诸多积极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深深扎根于青海各族人民的心中,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注入了独特活力。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中蕴含的核心精神有青藏高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新青海精神(青海省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新青海精神:站在昆仑之巅、守望全国和世界的登高望远精神;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融入全国和世界发展格局的自信开放精神;维护民族团结、保护绿水青山、造福全国和世界的团结奉献精神;把握新时代新要求、激励新担当新作为的不懈奋斗精神),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如此,还有多元文化融合的包容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民族团结互助的和谐精神等。

三、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能够为思政教育注入鲜活的地方文化元素,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它能够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出发,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与对祖国大家庭的归属感,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广泛、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一)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多聚焦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形式相对单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融入,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青海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青藏高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科学家精神以及新青海精神、多元文化包容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民族团结互助精神等,不仅是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凝聚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与思政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这些精神背后有着生动感人的故事和鲜活的实践案例,能够为思政教育增添丰富的素材,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

(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将其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通过文化传承与教育,青海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实践中,不断强化“五个认同”和“四个与共”理念。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青海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等,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通过了解青海人民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能够培养出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深厚的爱国情怀;通过感受青海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和谐精神,学生可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融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在多个层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青海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青海的历史、地理、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底蕴。同时,通过参与与青海地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文化调研、艺术创作等,学生可以锻炼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升综合素养。此外,青海地域文化中蕴含的独特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资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使其在思想与文化修养上得到全面发展。

四、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对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认识不足

当前,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对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缺乏深度认知,尚未充分意识到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思政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未能充分挖掘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育人价值,忽视了其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对青海地域文化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层次,未能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精神内涵,难以形成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情感共鸣。

(二)缺乏有效的融入途径和方法

目前,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仅停留在对青海地域文化知识的简单介绍,未能将其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深度融合,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此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感受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机会,难以在实践中深刻领会其独特魅力和价值意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师资力量不足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对教师的地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对青海地域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缺乏将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系统知识和教学方法。同时,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效运用青海地域文化精神来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制约了青海地域文化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深度融入和有效传播。

五、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优化思政课程体系

在优化思政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独特价值,并将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等课程内容之中。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巧妙地结合青海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包容精神,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理解民族团结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而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讲授中,则可以着重介绍青海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实的数据,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事业的认同感与责任感,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团结意识。

与此同时,开发专门的青海地域文化精神校本课程也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举措。通过系统介绍青海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厚历史以及独特价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全面认知,从而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样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述青海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案例,如玉树抗震救灾中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青海地域文化精神;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青海地域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将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打造“行走课堂”,涵盖生态考察、非遗体验、红色寻访等主题,组织学生参观青海的“两弹一星”基地、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地,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青海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组织学生前往青海湖鸟自然保护区,实地了解青海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情况,培养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和爱国情怀;同时,安排学生参观土族民俗文化村,学习土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文化,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此外,还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文化调研、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青海地域文化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青海地域文化氛围。例如,举办青海地域文化节,展示青海民俗文化、艺术作品;开展青海文化知识竞赛、民族文化节、青海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等;开展青海地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对青海地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学校可以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青海地域文化元素,如在校园内设置青海地域文化雕塑、宣传栏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感受到青海地域文化的熏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将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是关键,学校应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青海地域文化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培训课程等,提高教师的地域文化知识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开展与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青海地域文化研究专家、民间艺人等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青海地域文化知识和技能。

六、结论

青海地域文化精神的融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对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深远意义。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和教育工作重要论述的深刻践行,也是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具体行动。在融入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教育家为榜样,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努力成为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通过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将青海地域文化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培养出具有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