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孤岛”重连——帮助新生度过入学适应期

大一新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带着对大学的无限憧憬和满心向往踏进大学校门,打算放飞自己的梦想、开启崭新的征程、点燃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与梦想总是存在着差距,“大一新生综合症”普遍存在,主要原因在于对新环境和新氛围的不适应、生活与学习模式尚未转变,以及人际关系重构还未完成。作为辅导员,要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适应期,引导学生完成中学到大学的华丽转身。

一、案例简介

体教专业学生刘某入校后感到学习生活多方面不适应,其间多次询问转学事宜,表达想要转学的意向。到军训中期,该生找到我诉说:自己最近心理压力大,觉得学校环境跟自己入校前想象的不一样;不喜欢学校,也不喜欢现在的专业;大学生活跟自己想要的有差距,不愿意参加周围同学打游戏或是聚会;寝室学习氛围不浓厚,多是打游戏、玩手机,寝室同学三五成群出去聚餐、上网等;自己不愿参与寝室聚餐、聚会,拒绝几次邀约后自我感觉被孤立。该生感到心理压力巨大,表达想要转学或退学的想法。军训后期该生表现出压力已无法承受、想要逃离的状态。

二、案例分析

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出现环境不适应问题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不习惯新的学习方式、对所学专业茫然、存在自卑情绪等。刘某在入学后军训第五天找到我询问办理转学需要哪些手续以及办理转学的流程。我意识到学生可能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地关注和引导。刘某所表现出的不适应和心理压力,正是“大一新生综合症”的典型表现。

三、解决思路与措施

(一)初步了解情况,及时进行疏导

详细询问学生情况,了解学生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了解到刘某是高三最后一年突击练习体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体育生,而且刘某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其他人交流。与学生沟通后,我告诉他刚来到大学,有不适应的情况是正常的,要正确地面对它、解决它。学生执意询问转学流程,我先表明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同时帮学生分析转学的情况,转到新的环境也未必和自己想的一样,让学生自己先想明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转学、转到哪个学校、到新学校怎样过大学生活等问题。

(二)与家长沟通,共同帮助学生

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庭是否发生突发事件,看家长是否了解学生想转学的想法,以及家长的意见。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学生也向家长表达过想离开学校的想法,表示不适应新的环境,与寝室的同学生活习惯不同,感到无法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感到孤单等情况。家长不同意学生转学,认为学生要慢慢适应新环境。通过沟通与家长达成一致,决定共同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

(三)深入谈心谈话,找到问题症结

1.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学的管理模式和学习模式都与高中截然不同,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表现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高度自觉。学生有很多自由空闲的时间,有的同学选择了打游戏、玩耍,还有的同学选择去图书馆、去自习室,不能只看到个别不好的现象。要想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除了继续发扬高中时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在与学生谈心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刚上高中时也出现过不适应的情况,说明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弱,让学生意识到适应环境是进入学校、进入社会的关键一步。

3.引导学生融入环境,学会自我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同时学习如何融入集体。面对该生不适应体育院校的氛围问题,引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在体育运动中打开自己,与同学们建立友谊。

4.在谈话过程中了解到该生想转学还因为对本专业不感兴趣。刘某的专业是父母帮他选的,学生不管是从心态方面还是对专业的理解方面都欠佳,缺乏专业认同感,没有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对未来的规划和自己的发展缺乏思考,这些因素使刘某的心态和情绪极不稳定,入学后的失望和迷茫加剧了他“逃离”的想法。鉴于此种情况,我鼓励学生在正式上课后,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同时可通过阅读、实践等方式,寻找自己的兴趣进行自我学习,在学习中逐渐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也可以结合兴趣点跨专业考研,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四)帮助调整寝室,后续加强关注

在军训期间重点关注刘某的情况,深入寝室谈话。该生反映与现寝室同学生活作息不一致、学习方式不相同,通过了解,帮他更换到生活作息、学习背景较一致的寝室。军训结束后回到家,家长对其进行开导,该生情绪有所缓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该生恢复了信心,逐渐地成为积极向上的学生。

(五)以此为契机,营造良好氛围

大一新生离开了管理严格的高中,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加之自控能力差,大多开始沉迷于游戏,因此要及时引导学生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可在班会上向学生展示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如除了教学活动以外还有多种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会、文体活动、社交公关活动等。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业余活动,对自己有理智的分析,设定本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明白自己最迫切需要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有什么帮助,做好计划,积极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目前,该生状态良好,能够融入寝室氛围,在学习训练中逐渐找到了学习羽毛球的乐趣,通过与该生谈心谈话,感受到学生状态显著提升,表达出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并且有了自己的学业规划。

四、反思与启示

(一)待探讨的问题

1.理想和现实落差太大,导致心理失衡。大学的学生来自天南海北,个体之间差异较大,生活上、学习上、思维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憧憬的大学生活和现实是有差别的,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竞争意识较强,原来在高中数一数二,但到大学后发现自己不再是佼佼者,在和同学的相互比较中产生落差,自信心受到打击。另外,地域差异、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等都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困扰。

2.非严格意义上的体育生怎样融入体育院校。体育生有着鲜明的特点,个性张扬、争强好胜、讲义气、能吃苦等,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被排斥。怎样融入具有专业特色的环境之中,以及在此氛围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节奏,是部分学生入学后要解决的问题。

(二)案例启示

刚入大学,对一切都不熟悉,不知道在大学期间做什么,将来应该做什么,不了解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不清楚学习的方向;与同学沟通得不好,还没有目标和方向,校园里一切新的环境要求学生及时作出调整。学生要在短期内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习惯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奋斗目标的确定等。辅导员要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安全度过心理适应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案例中的刘某十分具有代表性,在处理该案例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心理变化,对于内向、敏感的学生要注意语言上的方式方法。同时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到学生。

(作者单位:河南体育学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