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工作案例: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案例

一、案例基本情况描述

小李(化名),男,20岁,某高校大二学生。受到家庭问题与学业压力双重困扰,近期情绪低落,出现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等症状,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极言论,表达“生活无望”“想放弃一切”等想法。辅导员通过同学反馈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介入。

背景信息:

1. 家庭问题:小李父母长期感情不和,近期离婚,家庭经济状况恶化,母亲情绪不稳定,常向小李倾诉负面情绪。

2. 学业困扰:小李上学期多门课程挂科,面临学业警告,担心无法顺利毕业。

3. 人际关系:小李性格内向,朋友较少,缺乏社会支持。

二、开展工作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1. 总体思路:

以心理危机干预为核心,结合家庭支持、学业辅导、资源链接等多维度介入,帮助小李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信心。遵循“预防为主、及时干预、持续关注”的工作原则。

2. 工作原则:

及时性:第一时间介入,防止危机恶化。

支持性:通过倾听、共情,建立信任关系。

系统性: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提供全方位支持。

保密性:保护学生隐私,避免二次伤害。

三、工作实施步骤

第一步:危机评估与初步干预

1. 识别危机:辅导员通过同学反馈和小李的社交媒体动态,初步判断其处于心理危机状态。

2. 建立联系:辅导员主动约谈小李,表达关心,倾听其内心感受,评估其自杀风险。

3. 制订计划:根据评估结果,为该生制订短期干预计划,包括情绪疏导、学业支持、家庭沟通等。

第二步:情绪疏导与心理支持

1. 倾听与共情:辅导员通过多次谈话,帮助小李表达内心压抑的情绪,减轻心理负担。

2. 转介心理咨询:联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安排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小李提供定期心理辅导。

3. 建立支持系统:鼓励小李参与班级活动,帮助其建立新的社交圈,增强社会支持。

第三步:学业辅导与资源链接

1. 学业规划:辅导员与任课教师沟通,为小李制定个性化的学业辅导计划,帮助其逐步补上落下的课程。

2. 经济援助:因家庭经济困难,辅导员帮助小李申请学校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减轻其家庭经济压力。

第四步:家庭沟通与支持

1. 与家长沟通:辅导员联系小李母亲,说明情况,建议其减少对小李的负面情绪输出,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资源。

2. 家庭关系调解:通过家校联动,帮助小李与母亲建立健康的沟通模式,改善家庭氛围。

第五步:持续关注与预防复发

1. 定期回访:辅导员每月与小李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其心理状态和生活情况。

2. 预防措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辅导等活动,增强小李的心理承受韧性,预防危机复发。

四、取得的成效

1. 情绪改善:小李的情绪逐渐稳定,消极言论消失,睡眠和食欲恢复正常。  

2. 学业进步:在学业辅导下,小李的学习状态明显改善,挂科课程逐步通过考核。

3. 家庭关系缓和:小李与母亲的沟通更加积极,家庭氛围有所改善。

4. 社会支持增强:小李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结交了新朋友,社会支持系统逐步建立。

五、经验总结

1. 早发现、早干预:通过日常观察和同学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是成功干预的关键。

2. 多维度支持: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提供全方位支持。

3. 持续关注:心理危机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关注和跟进,防止复发。

六、问题与不足

1. 家校沟通难度大:部分家长对心理问题缺乏认识,沟通效果有限。

2. 资源有限:学校心理咨询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3. 辅导员专业能力不足:部分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影响干预效果。

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成功帮助小李走出心理困境,展现了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