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在心灵废墟上重建希望灯塔——一名双相情感障碍学生的全周期干预实践

一、案例基本情况:多方压力下的“隐形求助”

学生赵小芳(化名)于2022年9月入学,在新生心理普测中被列为重点关注对象,根据其自述,高中阶段因学业压力大曾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问题,短暂服药后自行停药,未复查。入校后,该生表面参与活动积极,但日常存在注意力涣散、睡眠质量差等问题,且与家人沟通较少。作为辅导员,我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其心理测试回答存在“模式化”倾向,疑似刻意隐藏真实状态。初步接触时,学生仅以“压力大”轻描淡写回应,但多次交流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自我否定。  

进一步与家长沟通后,家长起初以“孩子性格内向”为由回避问题,并强调“上大学后自然会好”。然而,大一学年中,小芳多次以“调理身体”为由请假回家,返校后情绪问题加剧,会出现无故哭泣、对未来丧失信心等情绪波动较大的表现,甚至出现轻生等极端想法。面对这一复杂情况,我意识到必须突破表象,构建多方协同的干预机制,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二、组织实施:五步联动法构建危机干预闭环

第一步:建立信任,打破心理防线  

我以“请假调理”为契机,主动约谈赵小芳,通过共情式倾听逐渐消除其戒备心理。在持续的关怀中,学生坦言高中曾因复读压力产生轻生念头,但因家人否定未进行系统治疗。我以“朋友”身份分享自身成长经历,引导其正视情绪问题,全程陪伴聊天,尝试走进学生内心,为其筑牢心理安全感。  

第二步:家校协同,扭转认知偏差  

针对家长“讳疾忌医”的态度,采取“三步沟通法”:首次与家长通话客观陈述学生异常表现;第二次提供心理咨询中心专业建议,强调“情绪问题≠精神疾病”;第三次以学生近期情绪崩溃案例为突破口,促使家长正视问题。最终,家长同意配合复诊并监督用药,打破“家庭沉默壁垒”。  

第三步:网格化支持,织密校园防护网  

构建“辅导员—班干部—室友”三级观察体系:安排学生党员定期邀其参与集体活动;委托室友关注其作息与情绪变化;每周固定一次“咖啡时间”深度谈心。通过日常的点滴关怀,逐步消除其“被孤立”的焦虑感,让学生感受到“同战斗”的成长信心。  

第四步:专业介入,搭建救治桥梁  

联动校心理咨询中心开展风险评估,协助制订“渐进式治疗计划”:先以线上咨询缓解抵触情绪,面对学生对学校心理老师的不信任问题,再引导学生赴三甲医院复诊。休学决策阶段,通过“利弊分析表”帮助学生理性权衡,打消学生“治病会耽误学习”的担忧与顾虑,最终其主动选择休学治疗,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变”的转折。  

第五步:长效陪伴,护航复学之路  

休学期间保持“双线联络”:定期与家长同步治疗进展,每月与学生视频谈心,重点引导其记录“情绪晴雨表”。复学后,联合学院专业教研室制订“弹性学习方案”,允许缓考部分课程,并安排学业导师专项帮扶,助其重拾学习信心。  

三、工作成效:从阴霾到晴空的蜕变之旅

学生层面:赵小芳复学后情绪显著稳定,开始主动参与志愿活动,学业情况逐步趋于平稳。学生在跟我的交流中提到,她原先认为“已经没有希望了”,现在表示“我要为了未来奋斗”,学生的变化和成长显而易见。  

家庭层面:家长从回避转为积极配合,家长从前期的“不认同生病”到中期的“认识到孩子有问题”再到后期“我们正积极联系医院治疗”,主动跟家长沟通学生情况,咨询解决方案,家庭沟通频率提升80%。  

校园层面:依托此案例在所管学生中推动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档案”,真正实现重点关注学生“一人一策”动态管理,同时形成独有的“四级危机预案”监管处理机制,在辅导员沙龙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社会影响:家长主动从西南地区来到烟台,万里之遥感谢辅导员工作的成绩,对学院学生工作、学校学生工作表示肯定,对辅导员的耐心处理和关心陪伴表示感激。

四、经验总结: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四个关键角色” 

(一)敏锐的“观察者”:从细微处捕捉预警信号  

辅导员需摒弃“问题导向”思维,善于从请假理由矛盾、社交模式突变等细节中发现隐患。如赵小芳频繁以“调理身体”请假,实为情绪问题的躯体化表现。  

(二) 温暖的“陪伴者”:用非评判态度建立情感联结  

避免使用“你应该坚强”等说教语言,转而以“我理解你的感受”共情回应。通过分享自身故事、赠送励志书籍等“非正式关怀”,让学生感受“被需要”的价值感。  

(三)智慧的“协调者”:破解家校协同梗阻  

针对家长抵触心理,可采用“案例对比法”(如展示类似学生积极转变的实例)增强说服力。同时明确“学校不替代家庭责任,但绝不放任危机”的立场,筑牢责任共同体。  

(四)坚定的“守护者”:构建长效支持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绝非“一次性任务”,需建立“复学跟踪—学业帮扶—社会功能重建”全链条机制。如赵小芳复学后,通过安排“成长伙伴”、创设“微成就感”任务(如部分工作主导者),帮助其逐步融入集体。  

五、结语

辅导员工作是一场“用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赵小芳的案例启示我们:真正的危机干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唤醒力量”。当学生从“独自面对”走向“并肩而行”,教育的温度便化作穿透阴霾的光。

(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