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大学生健身:从“身体塑造”到“价值引领”的深层思考

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与“教育强国”战略的交汇点,大学生健身早已超越生理层面的机能训练,成为塑造时代新人精神品格的重要载体。当“每天锻炼一小时”从校规校纪的刚性要求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自觉追求,当运动场上的挥汗如雨升华为生命价值的自我觉醒,健身正在完成从“身体塑造” 到 “价值引领”的范式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是对“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的现代诠释,更折射出高等教育对“五育并举”的深层思考。

一、身体塑造:重构青年生命认知的起点

当下,青年群体面临“运动不足”与“健康焦虑”的双重困境: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23%的大学生缺乏规律性运动。高校需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通过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等知识学习构建“尊重身体规律”的科学认知;又需引导他们借助循序渐进的训练体系培育“接纳身体现状”的健康心态。当大学生在慢跑中感受呼吸与步伐的韵律,在器械训练中感知肌肉与神经的协同,他们正在重新建立与身体的对话机制,理解“身体不仅是工具,更是精神的寓所”的内涵。

二、价值引领:健身作为人格养成的实践课堂

健身是开展高校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将体育视为培养 “勇敢德性”的必要途径,蔡元培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这些思想在当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健身过程中,肌肉的酸痛、耐力的极限、动作的矫正,本质上都是对意志品质的磨砺。心理学研究表明,规律性运动能够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种心理建构在面对学业压力、职业挑战时,会转化为“韧性品格”的底层支撑。更重要的是,集体健身场景中的团队协作(如小组训练、集体比赛),能够培育青年的规则意识、协作精神与责任担当——这些品质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核心要求。

三、系统建构:打造 “价值引领型” 健身教育生态

实现健身从“身体塑造”到“价值引领”的跨越,需要构建“认知—实践—文化”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认知层面,高校应打破体育课程的工具化定位,将运动科学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深度融合,开设“体育与人生”“运动心理学”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而动、如何而动的根本问题,建立超越功利的运动价值观。在实践层面,应构建分层递进的健身体系: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体能训练,又有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专项技能培养,更有融入社会责任的实践项目(如社区健康服务等),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在健身中找到价值坐标。在文化层面,需通过体育文化节、思政早点坊等多元载体,营造“以体育德、以体育心”的校园氛围,使健身成为彰显青春活力、传递积极价值的文化符号。

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大学生健身承载着特殊的时代使命。它不仅是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起点,更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路径。当高校将健身教育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让每一次挥汗成为意志的磨砺,每一次协作成为责任的培养,每一次对传统体育的研习成为文化的认同,就能真正实现 “塑造强健体魄”与“培育健全人格”的同频共振。这或许正是新时代高校健身教育的本质追求——让运动场上的青春身影成为践行 “强国有我” 的生动注脚。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e见青心”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