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从辅导员视角探讨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近日,复旦大学校友李平、廖梅夫妇捐赠10亿元支持学敏高等研究院建设;合肥工业大学校友曹仁贤捐赠1亿元助力母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24年,南开大学校友张一鸣与梁汝波共同捐赠人民币2亿元支持南开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23年,武汉大学校友雷军捐赠13亿元人民币助力母校发展……这些大额捐赠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校友反哺母校的善举,不仅体现了捐赠者个人的社会担当,更折射出高校教育对人才价值观塑造的深远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如何以这类案例为切入点,在大学生群体中深化感恩教育、培养责任意识,成为新时代思政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校友捐赠案例的感恩教育价值解析

1.教育成果的具象化呈现

李平、廖梅夫妇在复旦求学期间因学生会工作结缘,后分别成为商界领袖与学术专家;曹仁贤经历了从在合肥工业大学学习、工作到创办全球新能源领军企业的历程;雷军在武汉大学的求学创业故事等均印证了母校教育对其知识体系、人格塑造的奠基作用。通过解析校友的成长轨迹,辅导员可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成就的背后是母校教育、师生情谊、同窗互助的长期滋养,从而将“感恩”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情感联结。

2.社会责任感的示范效应

李平夫妇将捐赠目标定位于“高风险、高价值的长期科研支持”,曹仁贤强调“既能聚焦专业、扎根钻研,又能系统思考、破界创新”等,这些目标均体现出校友们对教育反哺的深层思考——不仅限于经济援助,更关注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以及人才引领驱动。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社会责任感,可成为辅导员引导学生从“受助者”向“施助者”角色转变的鲜活教材。

3.情感共鸣与价值观传递

廖梅提及复旦赋予的“全球视野与包容精神”,曹仁贤感怀合肥工大“开拓进取的信心与能力”,雷军感恩在武大收获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均揭示了感恩教育的核心: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价值观培育的土壤。辅导员可通过校友的“心声分享”,激发学生对母校文化的情感认同,进而内化为回馈社会的精神动力,从而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辅导员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案例教学:从“故事讲述”到“价值内化”

1.多维度解析校友案例

结合校友们的奋斗历程与母校情怀,设计主题班会或研讨课,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发展—母校支持—社会贡献”的互动关系。例如,通过“角色代入”活动,让学生模拟校友决策场景,思考“如果我是捐赠者,如何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需求”。

2.构建“感恩链”认知框架

开展团体辅导,引导学生绘制校友成长中的“支持网络树”:根系(家庭与基础教育)、树干(大学学习与师友)、枝叶(社会机遇)、果实(个人成就与反哺行为)。通过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感恩的多元维度与递进关系。

(二)情感唤醒: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情”

1.体验式教育强化情感联结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采访校友或教师,挖掘校园角落中的温情故事,如实验室的深夜灯光、图书馆的赠书留言等,并制作成图文展。通过亲身体验,唤醒学生对校园点滴的珍视。

2.“成长账单”与感恩反思

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资助政策讲解,引导高年级学生统计大学期间获得的经济资助(奖学金、助学金)、机会资源(竞赛名额、实习推荐)及情感支持(老师指导、同学帮助),并计算其“市场价值”。对比个人付出与所得,引导学生反思“谁为我的成长买单”,进而理解感恩的意义。

(三)行动转化:从“意识觉醒”到“行为践行”

1.微公益实践平台搭建

设立“校友精神接力站”,鼓励学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馈校园,如参加校园治理团队、学业帮扶小组、校友返校志愿者、校史馆讲解员等。感恩行为无需巨额资金,而是“涓滴成海”的持续行动,许多校友通过小额、高频的方式为母校添砖加瓦、也有不少校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回到母校,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就业指导师等,还有部分校友们针对企业和行业的技术难点,与母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将企业的项目研发与学校的科研力量相结合,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这些点滴行为不仅体现了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也为母校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每一份小小的付出,都如同星星之火,终将汇聚成照亮母校前行道路的璀璨光芒。

2.“双向感恩”机制创新

推行“双向感恩”机制,引导学生在接受资助、指导和帮助的同时,要学会表达感激之情,通过实际行动回馈他人和社会,如重点面向受资助学生群体开展教师节感恩活动、参与校园志愿服务、组建校园协同治理学生团队等,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感恩,营造更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双向感恩”机制打破了单向情感流动的局限,构建起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传递、相互滋养的情感闭环。教育强国战略强调“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机制以感恩为核心,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共同为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汇聚磅礴力量。

三、辅导员角色的再定位:从“管理者”到“价值引领者”

1.以身作则传递感恩文化

辅导员自身需成为感恩行为的示范者。通过实际行动,而非单纯的语言教导,向学生展示感恩的深刻内涵,如定期探望退休教师、参与校友联络工作、公开致谢学生贡献。辅导员的表率行为能有效消解“说教感”,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家校社协同赋能教育合力

通过开展家庭感恩教育实践、举办优秀校友论坛、组织学生前往校友企业参访等活动,构建“家庭感恩传统—校园文化浸润—社会责任感召”的三维教育网络。例如,组织学生用心书写一封家书,为家人精心筹备一顿饭菜等,共享美食,升华情感;邀请校友参与线上沙龙,分享创业历程和母校情结,强化感恩教育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组织学生前往校友企业参访,亲眼见证校友在职场中的奋斗历程和成就,体会校友对母校和社会的回馈之心等。通过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增强感恩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校友企业家们的捐赠故事,不仅是校友反哺母校的佳话,更为高校感恩教育提供了时代注脚。辅导员应把握这类案例的教育契机,通过案例解析、情感唤醒、行动转化三重路径,将感恩从“知”推向“行”,培养既有专业能力、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唯有如此,教育的“种子”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帮助学生成长为反哺社会的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e见青心”网络思政辅导员工作室)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