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服务热线:400-875-7650 操作指南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文汇 > 正文

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高校辅导员视角下的创新育人路径探索

摘要:本文紧扣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讨高校辅导员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系统分析当前大学生在文化认知、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辅导员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即实现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实践育人多维创新、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以及朋辈引领协同发展,旨在为高校辅导员提供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育人方案,助力培养具备深厚传统文化素养与强烈家国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 传统文化;家国情怀;高校辅导员;育人路径;三全育人

一、引言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着重强调,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传承创新文化与引领学生价值观念的双重重任。在当下,短视频文化对经典文化的冲击、功利主义对理想信念的影响日益显著,这要求辅导员必须积极创新育人模式,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智慧,有效转化为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本研究紧密结合辅导员日常工作实际,致力于探寻契合当代大学生认知规律的文化育人新途径。

二、辅导员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主体专业能力不足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在高校辅导员群体中,仅有少部分辅导员系统学习过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同时,大部分辅导员在非遗技艺指导、传统礼仪教学等实践方面能力欠缺。这种专业知识储备的不足,使得传统文化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传递文化的核心内涵。

(二)教育客体需求呈现新特点

当今大学生每天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其中通过短视频获取碎片化文化信息的比例较高。快餐式的文化消费模式,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逐渐产生“审美疲劳”,这给家国情怀教育在学生人群中实现情感共鸣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教育载体创新有待加强

目前,高校开展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集中于讲座、展览、竞赛等传统形式。调研表明,学生对这些传统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逐年降低,亟需创新更加具有吸引力的沉浸式、交互式育人载体。

三、传统文化视角下家国情怀育人的重要价值

(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化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注重个人修养的“修身齐家”理念,到追求社会理想的“天下大同”思想,为新时代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供了价值参考。例如,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助力青年精神世界的构建

在全球化背景下,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像敦煌壁画所展现的多元文明交流以及文化节目中呈现的典籍守护精神等,都有助于重塑青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增强他们的文化主体意识与身份认同感。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通过解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等历史典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促使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四、辅导员“四位一体”育人路径构建

(一)深化课程思政融合,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1.开发特色课程资源:与相关学院合作,开发系列特色微课程,如《典籍中的家国情怀》《非遗文化里的民族精神》等,运用先进的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2.推进专业文化浸润:在理工科专业教学中融入“大国工匠精神”,结合专业知识讲解古代科技著作;在医学专业教学中,阐释传统医学中蕴含的职业伦理精神。

(二)创新实践育人模式,营造沉浸式文化氛围

1.打造文化实践平台:设立各类传统文化实践工坊,开展汉服制作、活字印刷体验、茶道学习等活动,并将传统家训诵读与家风建设活动相结合,组织“一封家书”等情感交流活动。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交流互动,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责任感。

(三)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育人环境

1.建设数字文化空间:利用VR技术搭建虚拟文化展厅,开发具有趣味性的文化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虚拟体验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2.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网络行为,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不良文化言论,制作科普短视频进行正面引导,提升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

(四)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培育文化传承力量

1.组建学生宣讲团队:选拔优秀学生担任“传统文化传播使者”,开展文化进宿舍、进班级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2.树立优秀学生榜样:设立专项奖学金,表彰在传承传统文化、参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活动。

五、结语

在大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应积极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育人需求,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通过构建“课程、实践、数字、榜样”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既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够肩负起为青年学生铸魂的教育使命,培养出不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而且具备时代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文化育人中的应用,不断提升育人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作者简介:谈美琴,副教授,青海大学专职辅导员,首批青海省“十百人才”项目辅导员名师工作室负责人。)

  •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