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师德涵养,论语故事

来源:砂子塘新世界小学 发布时间:2023-05-10

一、教师简介

1.jpg

陈瑶,中共党员,语文教育专业,小学一级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十四年,爱生如子,甘于奉献。在教学当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形式新颖,寓教于乐,让每一个孩子乐于学习,用自己丰富语言的感染力,激活课堂的思维和想象火花,打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多次被授予长沙市优秀辅导员、雨花区德育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长沙市优秀班集体。

二、论语故事

《论语学而第一》1.1学习感悟

学而时习之新解

陈瑶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论语》内有太多的人生真谛,奈何才疏学浅,即使倒背如流,也未能参透其中的内涵。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就让我在不同的年龄段对其有了不同的认知。

这一则,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中学课本中就有。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句话很平淡,如果要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学习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恼怒,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听起来真是很平淡,但实际这一句是《论语》当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句。它作为论语的第一章,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概括,是经中之经,后面所有的章节论述,都在诠释它的要义。并且中国古人写书基本上第一章第一句都是这篇文章点题的部分,那为什么用这句点题?不同的人去解读有着不同的感悟与理解。我想从“不亦”这个语法来解释它的不一般。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连说三个“不亦”,“不亦”翻译过来就是“不也是什么什么吗”?那为什么会有一个“不也是什么什么吗?”这样的说法呢?是要区别于普通的认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个“不亦”,不亦说乎。人们通常认为学习要学得快、学得多、学得轻松就是快乐的,但其实哪怕你学得慢,只要扎实;哪怕你学得少,只要深刻;哪怕你学得艰辛,只要能学以致用,有实践有创新,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第二个“不亦”,不亦乐乎。人们通常认为醉心于个人研读,丰富自身习得,拓宽知识领域就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叫宁静、叫自我,叫自得其乐。但其实与人温和交流,互帮互助,甚至有争锋相对,有各抒己见的辩论,不也是一种快乐吗?这种快乐叫碰撞、叫共鸣,叫百家争鸣。

第三个“不亦”,不亦君子乎。人们通常认为像俞伯牙、钟子期那样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快乐的,毕竟人生在世得一知己,三生有幸。但其实即使无人理解,只要自己足够豁达,发自己的光,散自己的热,快乐着自己的快乐,享受着自己的享受,不苛求别人赞美,不渴求被人理解,不也是一种快乐吗?毕竟人海茫茫知音难觅,若无知己,那请你就当自己的知己。

孔子以三个“不亦”串联出人生三乐:学而时习之,享受创新成长之乐;有朋自远方来,享受合作竞争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享受君子豁达之乐。这便是我理解这一句作为点题之意义所在。

回望自己的教育教学,不正是在享受着这样的“三乐”吗?

我乐在反复研读教材。虽然我已经教了十四年的语文,新旧教材都很熟悉,但是我深知是不能“旧案老用”的。新的教育背景、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环境、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对象,都要求我们必须重新研读教材。所以每个学期,拿到新教材,我仍旧会认真的备好每一课。因为年龄不一样,教学经验不一样,对教材的感悟也会不一样,当你以一种再解读再琢磨的心态去对待熟悉的教材,就有可能悟出你原来没有悟出的教材中的知识拓展点。而你对教材的把握也随之提升许多。这样,便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正确定位教学目标,“量身定制”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好突破的关键点,抓住需要特别注重的细节点,构思好自己的教学拓展点。在一轮又一轮的教学中,不断夯实,不断更新,“学而时习”,既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又有教学方法的创新。

我乐在重视合作交流。一个人的思想肯定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自然是最有力量的。我注重教师的合作研讨,也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每一次教研,我都会积极投入的参与,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同伴的教学金点子,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对有争议性的问题,大家抛出问题商讨意见达成共识。平日里,大家商量着修改课件,热火朝天的切磋操作“希沃助手”的技艺,那是常态,整个办公室都洋溢着学习的快乐。课堂上,讲究预设问题,提供机会组织学生讨论,有同桌互动,有小组合作,有“小老师”领头,有疑惑就提出,有争论就商讨,共享集体智慧的力量,体验合作学习的高效。“有朋自远方来”与你坐而论道,尚且是一乐!更何况与你志同道合的教育伙伴就在身边呢?

我乐在坚持规范板书。我习惯每天在语文书的田字格里提前写好要教学的每一个字,一笔一画,用心考量。力求每一个字的笔画书写正确,每一个字在田字格里占位正确。要求自己设计的板书能准确表达出自己授课的思路,易于学生提炼精髓,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整节课完整的知识框架。让程度稍低的孩子,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看出一个所以然能更好的理解课文。“人不知而不愠”,不管旁人怎么看待我的这个习惯,我自有自己的这份坚持,我总认为一个老师一个学期可以这样选择一个点来自律,持久地坚持下去,无形中传递给学生的是持之以恒的力量。

教而不厌之,不亦乐乎?

研而共享之,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坚持之,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