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专职的小学科学教师,教科学有6个年头了,科学课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科目,我常常被他们追着问:“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实验?”、“老师,我找到了一块化石。”“老师,我家的凤仙花开出的花颜色怎么不一样呀?”,还会有学生私下发给我他们研究出来的新成果和新的发现。孩子们对课堂的喜爱是对老师最大的欣慰。那怎样才能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恰当的利用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思考和探索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沿用那种僵死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是倒学生的胃口,抹杀学生求知欲望。
记得有一堂科学课《热起来了》,最开始讨论很多让人热起来的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说出很多,但提到为什么多穿衣服能让人热起来,衣服能产生热量吗?学生开始进行小组讨论。我信步走到学生中间,让我深思的一幕呈现在我的眼前,只见一个组的组员在为谁的设计是合理的而争吵得面红耳赤,当我走到他们身边的时候,争吵骤然停止。另一个组,一名女生见到我,如同见到裁判,立刻举手后说:“老师,他说错了,应该是这样的。”而那位同学则抢着说:“我没错”。为了不引起大的波动,我回到讲台。当我环视四周,在教室的角落处,有一个组中一名同学正呆呆地坐着,他好像对大家的讨论并不感兴趣。短短的讨论时间到了,几位同学进行了回答,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一节课很快结束了,但不知为什么我却没有感觉到轻松,那个呆呆的眼神和那两张争执的面孔我始终不能忘记,这使我在思考到:什么样的合作才是成功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学生值得讨论而同时又能吸引学生参与的问题呢?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他要求教师在授课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等各方面都要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无论教师的每一步都应遵循:“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首先,合作学习是有组织、有分工的,尤其针对小学生组内学习,必须让每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例如:组长、记录人等。从而达到每个人都能参与并发表意见。另外,当学生之间发生争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方法,组织意见一致的同学进行提问,即有必要讨论再讨论,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乐于参与讨论,并与其他意见进行争辩,切不可放之不管。其次,教师要求学生讨论的问题除了必须是大家希望解诀的问题外,教师还要注意出现新知识时,需要时再进行讨论。新课程理念取而代之了消然引退的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这一变革有如春风拂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生机,让我们体会到了新的活力。然而我们教育者应看到并关注那些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挖掘其内涵。这是某一节课,某一周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不要接受学习,更不是浮于研究学习的表面,也应该因课而定,因人而异,要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让学生不断体验,终究领悟,努力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我觉得作为一名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介绍】
李格萍,毕业于吉首大学,学士学位,小学科学教师,科信教研组组长,主持的微课题成果《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学生持续性观察能力的研究》荣获区级二等奖,执教的《导体与绝缘体》,《种子的传播》,《基于学校生态水循环利用》等课例在区级课堂竞赛中荣获一等奖。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并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组织组内老师参加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荣获省级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