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教师们提升自我的好时机。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进步,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枫树山明昇小学的教师,让一年一度的暑假生活不再单调、不再乏味,而是更加精彩,更具意义,使暑假真正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加油站。
梁启超先生说:“写字,是一等一的娱乐。又优美,又便利,费时间不多而容易成功。”练字,即练心。一笔一划练书写,一招一式学书法。明师们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歇。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一次阅读就是一趟心灵之旅。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曾说:“我从不像别人那样去画画、写作或者刻板地做任何事情。我只是在我的本性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对于个人而言,写作是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是一种记录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是表达情感的出口。
刘梦星老师:《从课堂到课程》是张祖庆的一本教育类读物,讲述了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与改进的经历。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第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培养。张祖庆强调了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扎实学习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好的教育者不仅仅需要懂得教学方法,更需要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水准,成为学生们心灵的引领者。第二,传授知识需要变化和注重实践。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传统教学的模式无法满足现在的需求。书中提到的“体验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认识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践的变化, 找到适合学生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刘彬玲老师:马尔克斯的作品总是让我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读《族长的秋天》时,我一会儿觉得这是一部有关历史、政治的作品,作者有许多的影射和暗示;一会儿又觉得他就是一个人的独白。族长的孤独、恐惧、暴戾、无助、怜悯……最终,这样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人,在自己的荣光中孤独得连一个敌人都没有剩下。
姜珊老师:《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经常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彭理平老师: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怎样引导学生提出有学科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如何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目标?如何让学生的问题形成一个逻辑清晰的问题系统? 这些都是“问题化学习”在实践中逐步破解的难题。问题化学习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持续性学习行为。读了王天蓉老师团队的《学会追问》,我懂得了要以学习方式变革改变教学方式变革,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论”!
符漾老师:假期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做最好的班主任》,作为一个担任了11年班主任的“老教师”,我被他的教育智慧深深震撼。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我想,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智慧,来自于他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从他和学生们的一个个教育故事中,我感受到李老师的童心、爱心和责任心,他享受做班主任的生活,他享受做班主任给他带来的充实感、成就感。而这种“享受”,正是我们当代年轻班主任们所缺乏的。阅读完本书,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深的思考。
夏嘉阳老师:读《什么是科学》,我深深地感受到科学和科学家如今已被中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活中,科学也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平常而普通,但中国公众的科学意识依然薄弱。科学精神一直未能真正进入我们的文化内核,而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真正理解科学的来处、发展的历程,重新审视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
在美好的暑假中,明师们努力读书练字,品味感悟,不断充电,把教书育人的功课做踏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在“明师三晒”活动中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