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若水,终有回甘
读书若水,川流不息,日濡月染,终有回甘。为营造浓郁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以读书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2月2日下午,砂子塘新世界小学分组开展了读书分享会,全体老师分学科分年级组参加此活动。老师们围绕所读书目的精彩内容,从不同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品味读书促进成长的感悟与体会。
一、读专业书籍,促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阅读史,就是他的专业发展史,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实现成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专业阅读,提升专业素养。
信息组张晖老师分享的是《AI·未来》。看这本书源于高中时候看过李开复老师写的激励年轻人努力的几封公开信,之后查看NLP时了解到李开复老师10年前研发的,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语音识别系统,知道其创建了创新工场。本书开始先讲了人工智能行业特有的属性和特点,然后描述中国创业环境和互联网特点,接着以国内企业特色来展示人工智能在国内的巨大潜力和优势,最后也提出了可能的潜在问题以及在癌症痊愈后对人生的思考和转变。
心理曹珏老师分享了《教出乐观的孩子》。要想获得习得性乐观,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习与自己争辩。要通过科学的思维方法驳斥自己的“坏”想法,从而走出悲观的心态。
如果我们要将这一点落实到教育中,就是父母在面对问题时要改进自己或者孩子的解释风格,从而引导孩子向乐观的方向发展。概括来说,作者从以下五部分讲了教出乐观的孩子的方法:1、家长要有乐观的情绪。2、给孩子创造征服的新机会。3、正确的批评孩子。4、培养孩子乐观的解释风格。5、营造积极乐观的气氛。
二、读教育书籍,点教育之光
作为教育的点灯人与领航人,读书就是教育的原点初心,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是最高价值”,对今天的教育,都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四年级组李国玉老师谈到,假期里令她触动最深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经受了时间的洗礼和检验,更加熠熠生辉。爱学生这是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它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民族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只有具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一个孩子,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四年级组代姗姗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李镇西老师《重读陶行知》这本书,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而这与当下“双减”政策也不谋而合。我们应该追随这些杰出的教育家,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成功的做法,反思自己的教育之不足,在平时教学中践行教育家的理论,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读兴趣书籍,享读书之乐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每一次展卷阅读都是精神的一次升华,也是与自己心灵的一次深度对话。假期中,也有不少老师阅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方面的书籍,不同领域的知识,充实着假期时光。
一年级组向思睿老师分享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历史本身就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很好看。”
二年级组聂雯霏老师则分享了假期中热度较高的《三体》,故事主线并不复杂,围绕着人类对宇宙探索,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的链接展开,遵循特定的宇宙法则,直至宇宙重启。三体之所以让人震撼,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故事,还有宏观的想象和面对文明与宇宙的探索。它用中国式的思维,铺陈出一幅人与宇宙的画卷,让读者沉浸于星空和宇宙的过程中,拉近了科幻与现实的距离。
浸润书香,乐读成长。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是孜孜不倦的追梦者,追寻着教育的诗意和远方。我们将继续与书为友,有了书的润泽,我们的课堂将充满智慧,我们的教育将一路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