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好三晒】丨融享阅读 师者先行

来源: 砂子塘万境水岸小学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13日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不一定成就名师,但读书一定能促进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读书的教师内心一定是平和而幸福的。”

2023年4月20日下午,五、六年级的数学老师们在教工之家开展了“教师融享阅读”读书活动。

1731481218841155.jpg

一、“境”心读书

五年级数学组共读好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

1731481272280921.jpg

本书由孙晓天、张丹两位教授主编,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是关键问题解读,聚焦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重要内容以及新修订的变化点进行解读,并辅以教学片段。下编是典型课例解析,针对教师关注的教学重难点、困惑点,以完整课例(或教学设计)和要点点评的方式进行深度解析,让一线教师可以在感受优秀课例中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与水平。

1731481292164048.jpg

六年级数学组共读好书《把数学画出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手册》

1731481311968609.jpg

本书是由浙江省省特级教师刘善娜主编,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画数学,让思维可视化。这部分内容刘老师结合“画是什么”“画有何用”“怎么去画”向我们阐述了她对“画数学”的思考,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她是如何去训练学生学会画,培养学生主动画的意识。下篇:画数学,让课堂生动起来。这部分内容刘老师给我们列举了一些画线段图、概念图、格子图、数学绘本、思维导图、解题路径图的相关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以此来带给我们灵感和启迪。

1731481328393362.jpg

二、读有所悟

刘葵老师:

 在2022年版课标,数量关系中具体描述“字母表示”的内容是“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可以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实际上,运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一般规律,知道用符号表达的运算规律和推理结论具有一般性,都是符号意识的重要表现。而将蕴含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一般化,正是代数思维的核心。

李杏老师:

拜读了孙晓天老师和张丹老师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本书中选择的案例中有优秀教师设计与实施的典型案例,具有肯定的示范性。通过案例解读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落实其理念与要求,有助于我理解相关内容的本质和具体主题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中把培养学生数学眼光作为核心素养。因为我们要给所有的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胡暑老师:

本书明确了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内涵,探索核心素养下的内容变化及课堂落实的路径,特别是针对新增的“量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和教育价值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讲解。

在数学课程中与量感有关的内容我们并不陌生,但如何发展学生的量感,在发展学生量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通过读这本书,我有了一定答案。

首先,学生需要在真实情景下的数学活动中亲自经历度量的过程,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度量单位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其次,学生在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发展量感。所有的“量”并不是都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直接感受,如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感受的吨、千米、公顷、平方千米等等,量感的培养必须依靠想象和推理活动的进行。另外,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创设各种形式的估测活动,通过让学生估测身边的一些物体,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

总之,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会在教学实践中尽力把新课标的精髓落实到课堂的每一节课中。

杨珊老师:

由于年龄和思维特点,小学生在认识概念、理解计算、解决问题等数学学习中都离不开直观的支撑,而直观和形象的“画”就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翻开这本书,我就被里面的图画所吸引,于是耐心的读下去。  

画是数学思维的“黄背心”。数学画犹如给孩子的数学思维穿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小学阶段儿童对数学世界的认识有五种表征:动作表征、实物表征、图形表征、符号表征、语义表征。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已经开始向图形表征形式发展,即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小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刘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找到适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独特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画是数学学习的“脚手架”。数学画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支架。在画数学中,有各种类型的脚手架:画概念图、画线段图、画格子图、画数学绘本、画思维导图、画解题路径图。通过绘制数学画,能够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做充分的准备。

刘晶老师: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联想到平时的教学,在讲解植树问题,路程问题,和差问题,分数问题等类型的习题时,我善于引导学生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理解题意。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实时渗透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画图技巧,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理解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在讲解几何图形时,通常引导学生画概念图、格子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所学的数学概念及其关系更加形象化。在进行单元预习和单元知识整理复习时,我会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进行网状化梳理,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认识。在讲解组合图形面积类的题目时我会为学生进行画解题路径图的板演,但是学生自己画的时候比较少,今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现在我执教的是六年级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思维,可以尝试让学生绘制数学绘本,以连环画的形式编小故事,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数学学习,理解数学的意义。

彭志彬老师:

“画数学,让思维可视化”,从画是什么,画有何用,怎么去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特别是怎么去画这一方面,刘老师用了大篇幅去阐述,讲解的非常清晰透彻。也是上篇中让我收获最多,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刘老师对小学阶段不同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年级要画出原生态,二年级要画出“辨析”味,三四年级画好线段图,五六年级画出建构力。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遵从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渗透“画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画数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让学数学变成有意思的事情,和学生一起成长。

周柳老师: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就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民族素质、丰富人才资源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实施这一目标,数学教师起着主导性作用。

教学过程要从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只是配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发挥作用。这一教学思想虽然在上学时已经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常常因为找不到出口而难于落实,学习了核心素养之后不仅从思想上,更从“从学出发”为抓手,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三、总结提炼

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通过学习数学核心素养,思想方面让老师们更加明白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教师工作的特殊意义,研读课堂教学纪实和点评,老师们找到差距,将书中所学,在今后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应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