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障碍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而在所有的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问题更为普遍。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针对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是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原因,严重者可能走向极端,但若及时关注,加以疏导,则可有效预防心理危机和缓解心理问题,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下面是一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因人际敏感而产生敌意、经过心理疏导积极转变的成功案例。
一、案例介绍
学生小夏(化名),在大二学期伊始,向我提出申请走读。该生入学以来,从未听其提及此事,且申请理由并不合理,在我的细问下,小夏一言不发并开始哭泣。见其情绪激动,我未再追问。印象中的小夏是个文静不多言、心思细腻敏感的女孩,但一直学习努力且配合班级工作,究竟发生了什么?疑问之余,我走访了其宿舍,了解到一些关键信息:近期该生与室友A关系紧张,总认为A在针对她,与A的关系每况愈下,导致该生心情低落,甚至多次哭泣。在两人关系上,舍友普遍感觉小夏过于敏感。征得小夏同意后,我安排其进行了心理量表测试,SCL-90测试结果显示,该生“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这两项指标分别为3.8和3.2。所以,小夏申请走读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为了逃避与舍友A的相处。
结合这些情况,我担心继续发展下去会让小夏的情况变得更加不可预料,所以决定约谈小夏。我在聊天中得知,小夏父母感情不和,她的童年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她在小学时曾受过校园霸凌,至今对别人心存戒备。谈到现在的宿舍关系,小夏认为A孤立她,比如A跟其他舍友聊天时,故意冷落她;小夏主动跟A打招呼,A总是对其爱答不理;再比如小夏睡觉时A总是弄出声音,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导致两人矛盾不断升级。
可在与小夏宿舍同学的走访中,了解到A同学比较粗线条,性格直爽,小夏对A的很多想法是由于自身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导致了对A的猜忌,过度曲解了对方行为。其他舍友觉得小夏性格敏感,易小题大做,索性减少了和她的接触,她便更觉得自己受到孤立,从而出现了人际关系障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与此同时,我与小夏的母亲进行了沟通。了解到父母工作繁忙且常因琐事争吵;从小经常把她独自留在家里,对她关心并不多;她自幼朋友很少且性格敏感内向。
二、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该案例综合因素的分析考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析。
(一)心理因素
1.原生家庭
小夏幼年时,父母频繁争吵,母亲性格较为强势,在争吵后经常会迁怒于小夏,指责她。于是小夏自幼把父母争吵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认为是自己的存在造成了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为此她一直感到内疚和自责。内心长期不安和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是造成小夏人际敏感和性格懦弱的直接原因。
2.校园欺凌
小夏曾因不把作业借给同学抄,惹对方不高兴。被该同学联合其他人排挤甚至当众霸凌,致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但性格懦弱的她选择了默默忍受,也未从老师、家长处寻求帮助。后果可想而知,排挤霸凌仍在继续。此阶段加剧了小夏性格中的敏感因子及对别人的戒备敌意。
(二)身体因素
小夏为独生女,自幼常一人独自宅家,没有朋友和玩伴,缺乏体育运动及玩伴间的跑跑跳跳、嬉戏打闹,造成她从小体质较差,动辄生病,而体质孱弱又进一步加剧了她内向敏感的程度。
(三)社会因素
班杜拉认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与社会环境割裂,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综上,原生家庭的不和及校园霸凌留下的心理阴影,均是形成及进一步加剧小夏同学人际敏感的重要原因。
三、辅导思路和方法
1.与学生本人、家长、同学及舍友A通过交谈了解学生状况及事情始末。
2.对小夏进行心理测试,查看心理咨询中比较突出的项目,设立辅导目标。与学生进行深入交谈,让她表达出自我情绪,说出内心需求。
3.对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及时关注她情绪的变化。
①通过交谈、启发、帮助学生分析与此事有关的消极情绪原因(原生家庭层面、过往被欺凌造成的心理阴影),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
②期间用到了合理情绪疗法,帮她认识到问题根源是因为自己过度敏感,把A不经意的行为放大,进而产生敌对心理,导致其与A关系紧张。
③调整不合理信念,需要明白A直爽豪放的性格决定了她的行为粗线条,并非针对自己,迈出与A关系缓和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建议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加强锻炼,转移注意力。
④启发学生建立合理信念,观察A对其他人也是同样的行为方式,进而得出不一样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⑤帮助学生强化合理信念,使其能在辅导结束后用所建立的新的反应模式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并建议学生对于过去,要学习接纳和释怀,放下过去的担子,才能轻松愉快地迎接新生活。
⑥调整每次心理辅导方案,做好案例跟踪随访工作。
4.与家长保持通畅联系,家校双方对学生密切关注,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5.发动任课老师、班级同学、舍友尤其A同学共同帮助,消除隔阂,予以人文关怀。
四、辅导效果
1.当小夏意识到事情是由于自己过于敏感并进行调整后,情绪明显好转。
2.建立合理信念后,小夏与A同学关系不断缓和,从敌对到有了一些互动,再到正常交流甚至一起上课,小夏更是打消了出去住来逃避环境的想法。
3.加强锻炼后,该生体质明显增强,集体活动使小夏开朗了不少,脸上的笑容更多了。
4.进行阶段心理测试时,量表反馈“人际关系敏感”和“敌对”指标数值明显下降。
我很欣慰,知道小夏的心在一点点打开,她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正在朝着新的起点迈进。
五、经验与启示
(一)关注原生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正如那段话所说:家庭氛围好的孩子很幸运,他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总能交到不同的朋友,然后从不同人那里,收获到更多的温暖和爱。而在凑合、冷战、吵架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他们没能享受更多的保护和关爱,却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冷漠和暴力。于是,变得独立又没有安全感。而恰恰后者群体的学生,很容易被父母的不良情感沟通模式和行为模式所影响,产生不良情绪或行为。因此,应格外关注此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二)健全学生人格
无论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还是选择沉默忍受者,人格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教会学生包容他人、悦纳自己;要自尊、自爱、自强,同时也要宽容、体谅、理解别人,这些都是减少欺凌现象的心理基础。对于受害者,遇到校园欺凌,要坚决勇敢地说不,唯唯诺诺或选择沉默只能纵容恶行。因此,健全学生完善的人格尤为重要。
(三)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处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在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交友等方面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惑,出现状况后若不及时发现并干预,负面情绪很容易累积形成心理问题。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现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这既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也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家校合作,协作育人
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全方位影响着学生发展,它们互为补充、互为促进,共同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校方、家长应共同协作,全面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及时分析, 及时引导, 及时解决。
(五)建立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三全育人”的本质就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德树人。因此,建立三全育人的有效衔接机制和长效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六)做好案例定期追踪随访
心理辅导需要过程,通常不能一蹴而就。应做好案例学生的定期追踪随访,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避免虎头蛇尾。做到善始,更要善终。
尾记
春日的某个上午,伴随着一声清脆的“老师好”,小夏脚步轻松地走进办公室,将一张红色卡片放到我办公桌,鞠了个躬,转身离开。打开卡片,心底涌出一股暖意:“老师,谢谢你这么久来的疏导和陪伴,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温暖和幸福,未来,我会更自信,我们会更幸福!”简单的文字和话语,我却无法形容它的热情和曼妙,但我知道,幸福,是对过去的告别,对未来的向往,正如一颗崭新的心灵种子,在沃土之上,悄然绽放。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